網上有很多關于廣元封頂pos機,廣元青川縣大院回族鄉實施精準扶貧行動紀實的知識,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廣元封頂pos機的問題,今天pos機之家(www.www690aa.com)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,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!
本文目錄一覽:
1、廣元封頂pos機
廣元封頂pos機
花果村建起了健身廣場,方便了群眾娛樂。
大雪時節,寒意漸濃。12月9日,記者到青川縣大院鄉采訪,在竹壩村,一座座川北民居風格與現代別墅相結合建設起來的特色農家新居,掩映在山間薄霧之中,白粉墻、坡屋頂、健身場、文化書屋、生態型垃圾處理工程等一應俱全……時至中午,王思衛在自家院里下車,懷里抱著的煙酒和鞭炮是為慶祝自家小洋房封頂大吉做的準備。屋后的獼猴桃園是弟弟今年才試種的,效果不錯,他們準備明年再擴大規模大干一場。房前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的蓋新樓,屋后幾只喜鵲正在獼猴桃架上下跳動,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著實讓記者留戀,這僅僅是大院回族鄉扶貧開發成果的一個縮影。
在秦巴山脈南麓,廣元市青川縣,大院回族鄉,這里四面環山,山高溝深,坡陡地碎。這里是四川省少數民族中八個重點回族鄉之一,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布地鑲嵌著六個村,一個社區。這些村大多位于大山深處,地勢偏遠,發展落后,是典型的秦巴山扶貧攻堅特困地區。震前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,貧困發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人們世世代代守著貧瘠的大山,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。千百年來,當地人的行路難、通訊難、就醫難、上學難……諸多的難題一股腦全擺在了鄉黨委政府面前。如何讓老百姓脫貧致富,如何建設生態文明新村,如何讓當地與現代文明同步?大院回族鄉黨委政府的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,讓這個最偏遠的鄉鎮見到了曙光,讓這里的人們看到了希望。
王思恩老人退休后回村里與老伴一起安度晚年。
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扶貧開發基石
從大院鄉場鎮出發,一條新硬化的柏油路直通大山深處的花果村,一輛輛小轎車來回穿梭。隨著城鎮化、產業化進程的神速推進,當地許多人兒時居住的山村漸漸成了歷史的追憶。
“村里原來凹凸不平的黃土路,現如今都換成寬敞整潔的水泥路了。村口還通了公交車。交通的便捷,思路的拓展,讓花果村人插上了夢想的翅膀,一個宜商宜居、特色鮮明、充滿活力的新農村正在崛起。”
在大院鄉副書記王國興的帶領下,記者來到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子,一座座的小樓,一排排的木柵欄,帶有伊斯蘭風格的墻壁,身著民族服裝的村民,濃濃的回族風情迎面而來。
“我們這路修好了,現在10多分鐘就到鄉上。”村主任馬金文高興地說。想起以前,馬金文直擺手,以前花果村只有一條通往外界的泥巴公路,道路是泥結碎石路,還有一條機耕道通至更偏遠的鎖家村,一下雨汽車根本就不能走,雨季山溝里還時常漲大水,很多山上基本沒有路,許多村民一輩子在山上都沒出去過,常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。為了到集市上換點零用錢,村民到鄉上賣幾頭羊,一個來回得七八個小時。
“你們看,我家里冰箱、彩電、空調、洗衣機樣樣齊全。”村民馬俊樂呵呵的告訴記者,“這些多虧了黨的政策好,冰箱、洗衣機、大彩電,你有、我有、全都有,以前想都沒有想過。”
據大院鄉黨委書記羅永能介紹,從2012年開始,青川縣委、縣政府將花果村納入全縣第一輪特困村幫扶計劃,之后又將鎖家村一并納入規劃幫扶。三年來,花果村、鎖家村特困村建設完成總投資1920萬元,全面完成了7.5公里瀝青混凝土攤鋪公路建設,新建社道水泥路5公里、社道10.6公里、便民橋5座,完成渭水河居民點、陳家園居民點、水草坡居民點建設。
竹壩村正在建設的體驗式農莊,“莊主”王思衛與工人在緊張施工。
改善人居生活環境提高百姓生活品質
“農村對一個國家,特別是對一個大國來說極其重要,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意義極其重大。”大院回族鄉黨委副書記、鄉長譚德浩說。近兩年來,大院回族鄉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,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各村人居環境更好了,村民的衛生意識提高了、健康狀況改善了,鄉村的文明程度也提升了。
“原來的楊家院子環境可以用臟、亂、差三個字來形容。”譚德浩直言不諱地介紹一年前的竹壩村竹壩社楊家院子。交通不便、垃圾亂扔、污水橫流、房前屋后雜草叢生、家禽糞便讓人無處下腳……然而通過一年的清雜去亂、環境治理、風貌改造,如今儼然成為隱藏在深山里的世外桃源。
在竹壩村村民王思恩家屋后種菜,屋前花園;輕輕打開氣灶,噗噗地冒著藍色的火苗……“改善了環境衛生,提高了健康水平,廚房跟城里人一樣,用的是清潔能源。吃的呢?比城里人還好,盡是綠色食品。”王思恩老人興奮地說,“這在以前連做夢都沒有想過,黨和政府這么好的政策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。”王思恩老人告訴記者,全村進行沼氣建設,政府給每戶補助2000元,自己僅貼個工錢就行了,如果自己有這方面的技術,連工錢都不用出。
竹壩村王思成以前的老宅,不僅交通不便,地質災害還很嚴重,今年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,重新選址修建小洋樓。“要是發生個意外,送醫院都來不及。”談及以前的生活環境,王思成直搖頭。以前,凡遇暴雨季節王思成心里總是隱隱的害怕家人受傷,晚上睡覺都是提心吊膽的。現在,這里地勢寬敞,房前屋后土地都整理過。在家里搞種植也很方便,離家不遠就是衛生服務站,生產生活都很方便。談及現在的居住環境王思成眉開眼笑。
村委會還在王思成家門前規劃一個公共娛樂設施場所,除了常規的鍛煉器材、還可以打籃球。“籃球我是不會了,晚飯后跟大家一起跳下壩壩舞還是可以的”王思成喜笑顏開。
截至目前,全鄉已完成庭院及防洪堡坎建設4000立方米,實施安全飲水改建工程4處;完成改廁33戶,改圈60戶,改廚41戶,院壩硬化6200余平方米,墻面改造5000余平方米,墻面粉白3300余平方米,風貌改造35戶,拆除危房、舊圈棚800平方米,建成標準化圈舍1200平方米,新建沼氣池20口。
竹壩村,村民告別土坯房,住進了小別墅。
狠抓特色富民產業加快群眾致富步伐
常言道,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扶貧工作中幫扶資金、建設項目等“輸血”式的扶貧確實經濟實惠、引人注目,但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,不是萬全之策,難以從本質上改變落后地區的貧窮面貌。為此大院回族鄉雙管齊下,既借助外力,更注重內在動力,并最終轉變“貧困基因”。根據鄉情民意,按照“長抓銀杏核桃短抓生態畜牧”的思路,采取以點帶面、以獎代補等方式,大力發展銀杏、核桃等長遠致富產業,整合使用產業發展資金、部門資金,對回漢群眾發展牛、羊、兔等養殖業給予獎補,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養殖積極性。發展生態產業讓回漢群眾短期增收有了門路,長遠致富有希望。
“這里的土地是人閑地不閑,幾種莊家套種,收成還不錯。”竹壩村主任趙開科指著遠處的土地介紹說。地處秦嶺大巴山深處的竹壩村,山多地少,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,樸實的老百姓總結出了許多套種的模式。玉米地下套種土豆,這就是當地一種常見的套種模式。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一畝地每年能產土豆5000斤、玉米1000斤,按現在的市場價也有6200元左右,加上第二季,一畝地一年也有近1萬元的收入。
除開傳統農業,竹壩村還大膽嘗試引進其他經濟作物。目前,建成署玉套種全膜覆蓋1200畝,培育獼猴桃種植大戶30畝,建立示范種植油牡丹20畝,發展魔芋200畝,種植天麻2000平方米。
“去年試種的30畝獼猴桃掛果了,效果還不錯,成品果都被親朋好友一搶而空,吃過的都說口感很好。”竹壩村王思桃站在自家的獼猴桃地里向記者講述著他的致富夢。如今,國家政策好,村里的土地又是被整理的平平整整的,試種的效果那么好,明年王思桃還準備流轉1000余畝山地來搞獼猴桃種植。王思桃告訴記者,在家門口搞獼猴桃產業,不光自己能當老板,還能照顧家人,況且靠獼猴桃產業家庭收入也不會比在外地打工少。
該鄉負責人介紹,當地人以前靠種地、放馬、放羊生活,現在下山后大部分人都到外地務工去了,留在家的村民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產業。據了解,經過幾年的發展,花果村庭園經濟也逐漸發展了起來,村里搞起了養牛、養羊、養兔等,現在全村人均收入已經從2010年的2750元增長到2013年的5996元,經過三年特困村幫扶計劃,村民人均收入翻番了。
59歲的馬清松是一個殘疾人,在相關部門的扶持下,他大力發展生態牛養殖,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,年均收入10多萬元。他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,下一步將擴大養殖規模,引進優良品種,在滿足本縣消費需要的同時,準備打開縣外市場。
目前,在黨委、政府的引導下,全鄉新建牛羊規模養殖場6個,年出欄肉牛400余頭、羊4000只。同時,當地人規范栽植銀杏的積極性也很高,全鄉已近50萬株,核桃3000畝,庭院果樹8000株,種植魔芋1800畝,茶葉標準化管護1000畝,山桐子標準化管護1000畝,家禽年出欄18萬只,兔存(出)欄1.5萬只,種羊養殖示范點年出欄600只。
幸福的農家院子。
大力開展文化活動建設和諧美麗大院
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,發展產業鼓起了群眾腰包,物質生活檔次越來越高,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;科學種植縮短了田間地頭的勞作時間,恩愛的夫妻便多了打情罵俏的時間。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,村里的文化廣場亮如白晝,大姑娘小媳婦,甚至老太太都跳起了時尚的廣場舞。
近日,記者赴大院采訪,正趕上鄉上組織的技術培訓,他們請來了縣上的技術人員在鄉中心小學開展知識講座。鄉長譚德浩講道,聽說有技術人員來培訓,附近很多村民都來參加了,積極性非常的高,因為對他們來說,這些技術都與他們的產業發展密切相關。
為了讓群眾學到更多的知識,他們每年都會同縣人社局、縣農業局、縣畜牧局、林業局等涉農技術部門開展合作,邀請他們到鄉、村來開展包括農業推廣、畜禽防疫等在內的技術培訓工作,讓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接觸到專業知識,村民非常歡迎。同時,鄉政府還主動依托開展法制進村社,百場文化下鄉,送電影下鄉等活動,將法制、文化送到群眾家門口,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也可以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文化大餐,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,讓群眾的精氣神都得到了極大提升。
走進竹壩村王思恩家的院子一陣陣悠揚的二胡聲從屋里傳出來。“老王在家嗎?”同行的村主任趙開科向屋里呼喊著。話音剛落,只見一名頭發花白面色紅潤的老頭從屋里出來,老伴拿著鞋墊站在屋里探著身體往外看是誰來訪。幾句寒暄后,王思恩請記者一行落座。“這二胡放家里很多年沒拉了,好多譜都忘記了,現在日子過得清閑了,拿出來練習練習,看嘛,這本二胡樂譜書才買幾天。”王思恩介紹說。是啊,這幾年竹壩村的變化很大,路通了,環境變好了,百姓變富了,日子也一天天好了,王思恩的孫子還買了小車開回家里了……
“青川縣實施的十大特困村扶貧開發戰略,不僅僅是讓群眾享受高檔次的物質生活,還要讓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充實起來,既要鼓口袋,也要富腦袋,爭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。”縣委書記羅云意味深長地說。
歷盡天華成此景,人間萬事出艱辛。據統計3年時間,大院鄉扶貧開發投資3300萬元,脫貧建卡戶180戶。村居建設日新月異,村容村貌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。村民吃的是山珍,穿的是盛裝,住的是洋樓,社會環境與民族團結得到協調發展,承載著6000大院人期盼的大院,在新常態下,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深刻變化。(廣元日報 記者劉保剛文/圖)
以上就是關于廣元封頂pos機,廣元青川縣大院回族鄉實施精準扶貧行動紀實的知識,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廣元封頂pos機的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