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上有很多關于pos機需求,需求是最重要的事的知識,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需求的問題,今天pos機之家(www.www690aa.com)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,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!
本文目錄一覽:
1、pos機需求
pos機需求
無論做什么事都是有流程的。
談到流程,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熟悉的瀑布模型、螺旋模型、迭代開發、敏捷、RUP等一堆軟件工程相關的軟件開發流程,這流程都與項目管理有關,我們可以稱為“管理流程”。
面向對象開發也有一套流程,我們可以稱為“技術流程”。面向對象的技術流程可以概括如下:
需求模型→領域模型→設計模型→實現模型
以上流程環環相扣,上一步流程的輸出就是下一步流程的輸入。
俗話說,萬事開頭難。需求是軟件項目的最開始輸入,肯定是非常重要的,按道理來說也應該是需要重點關注的。
然而,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:很多項目都不怎么重視需求!
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:
需求分析人員/產品經理和用戶溝通了一下,然后把用戶的要求簡單整理一下就交給研發人員了……
項目計劃比較緊,那么就把需求分析階段加快一些吧(實際上就是減少投入時間)……
產品人員給了一個簡單的需求,為了能夠快速交付,沒有怎么分析就開始設計編碼了……
雖然看起來時間是節省了,項目進度是加快了,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令人失望——據統計,有將近1/3的項目失敗或者陷入困境是因為需求原因導致的!
這就是所謂的“垃圾進垃圾出(Garbage in,garbage out)”的效果,即:如果最開始的輸入是錯誤的,后面的過程再怎么優秀,最終都會輸出垃圾產品。而且可能是后面越優秀,最終輸出越垃圾,就像你朝一個錯誤的方向跑步,跑得越快離正確的終點越遠一樣。
舉一個雖然惡心但很形象的例子:給你一坨屎,你放到餅干生產線上,最后生產出來的不是餅干,而是像餅干的一坨屎!
你可能會說,錯了我改還不行嗎?
當然是可以的,但你要做好心理準備,還有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事實:修復需求錯誤的成本非常高!
我們假設在編碼階段發現和修復一個錯誤所耗費的人力是1個單位,那么在測試階段修復需求錯誤的成本是5~10,在維護階段(產品正式上線后)修復需求錯誤的成本是20,而如果在需求階段修復需求錯誤,成本只需要0.1~0.2即可。
也就是說,需求錯誤的成本存在這樣的比例關系:維護階段修復=需求階段修復×200!
原因顯而易見:如果需求錯了,那么幾乎是要把軟件項目重做一遍!
相信經過前面的分析,對于需求的重要性你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。
請時刻牢記:需求很重要!
但到底什么是需求呢?
簡單的講就是:需求即系統需要做什么。
但很多人會陷入陷阱:需求即功能。
以下給出需求與功能的定義。
需求:對客戶來說有價值的事情。
功能:系統為了實現客戶價值而提供的能力。
因此,區別是需求還是功能的方法很簡單:只要判斷是否對客戶有價值。
我們可以舉些例子:
汽車:“駕駛”是需求,“發動機”、“剎車”、“加速”等是功能。
打印機:“打印”是需求,“進紙”、“設定”、“與電腦連接”等是功能。
POS機:“買單”是需求,“商品掃描”、“金額匯總”、“收銀”等是功能,因為買完單后顧客就能將產品拿走。
……(有興趣的,還可以自己多想想更多的例子)
為什么要分清需求與功能呢?
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場景,用戶找到你說:“我要一只羊!”
這個事夠簡單吧?那你是不是毫不猶豫地就抓一只羊給用戶呢?
如果你這樣做了,并且運氣好,客戶可能非常滿意,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,也許客戶很不滿意,為什么?
我們來看“我要一只羊”這個事的多個版本。
一個饑腸轆轆的人說,我要一只羊,用來烤著吃!
一個慈愛的父親說,我要一只羊,給我的小孩做寵物!
一個農場主說,我要一只羊,生小羊!
看了上面幾個場景,相信你就大概明白了:
什么才是用戶的真正的要解決的問題。
如果客戶是用來吃的,也許你更應該提供一頓烤羊肉,或者一只大羊腿,客戶會更加滿意。
如果客戶是用來給小孩做寵物的,那么給一只雪白的漂亮的小羊羔也許他的小孩更高興。
如果客戶是用來生小羊的,那么給一只強壯的成年母羊是更好的選擇。
所以說,區分需求與功能,有助于深入了解客戶的問題,有助于更好地實現需求,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。
做好了需求模型,接下來將開始領域模型。
且待下回分解。
以上就是關于pos機需求,需求是最重要的事的知識,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需求的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