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上有很多關于拿著pos機能上飛機嗎,誰拿走了手機屏幕里的26萬億的知識,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拿著pos機能上飛機嗎的問題,今天pos機之家(www.www690aa.com)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,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!
本文目錄一覽:
拿著pos機能上飛機嗎
有朋友問路人甲:如何看待基金E賬戶的推出?路人甲答曰:對基民來說,大概像54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晃蕩的那幾步吧。
并不是危言聳聽,基金E賬戶雖遲但到,基民苦賬戶管理久矣!見微知著,一張基民自制的Excel表,可以充分體會到一個老基民的辛酸和執著。
即便基金E賬戶還有待迭代,譬如說數據會延遲三日、以及螞蟻搬家似的集成方式(需要一家家找基金公司要邀請碼),但對于有復盤習慣且在銀行渠道也持有基金的朋友來說,確實有撥云見日的感覺。
當然,對于一些只在互聯網渠道下單的年輕基民來說,上述的感覺不會太強烈。與商業銀行相比,互聯網平臺更加重視賬戶管理,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銀行理財客戶的遷移。據路人甲草根調研,一些國有大行的客戶經理,自己買基金也是在互聯網平臺下單。
復盤過去十年,商業銀行顯然沒有打贏手機屏幕里的理財戰事。
巨頭的進擊
2013年6月13日,余額寶上線,開啟了開掛式的攻城掠地。
如果開啟上帝視角,可以發現那是移動互聯時代的真正起點。2013年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下發4G牌照,意味著我國進入了4G時代。在4G的加持下,出現了“換機潮”,智能手機迅速普及。
而對于資管來說,“開放”也正好是彼時的主旋律。2012年2月22日,首批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發放,公募基金銷售不再是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禁臠。也正是在這一年,有司曾帶領一批基金公司高管來杭州交流。也正是這一年,某些基金公司高管“碰巧”欣賞到了馬云在黃龍體育館聲情并茂的告別演出。
風起于青萍之末。杭州西溪園區支付寶的一個會議室內,開啟了一場招投標。據滬上某基金公司前董事長回憶:“幾個穿著休閑裝的年輕人跑過來,也沒有任何客套,就開始單刀直入談條件?!?/p>
對于和互聯網巨頭的合作,基金公司普遍持開放態度。之所以會有這種熱情,是因為彼時銀行如日中天,某家中小基金公司給銀行的銷售服務費一度高達72.78%,“給銀行打工”不僅僅是一句抱怨,而是不少基金公司的現實。不過,如果說要押注互聯網渠道來逆天改命,在那個時點也會被人嘲笑,大多數是抱著“多元化總不會有錯”的心態。
大多數基金公司對于和互聯網渠道的合作,持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”的心態。根據一個坊間廣為流傳的故事,余額寶的最初選定的合作伙伴是滬上某基金公司,這家公司發行了首只“T+0”的場內貨幣基金,從各方面來說都最為契合。然而,這次合作因為一筆400萬的費用而告吹。
因為400萬而與一只萬億體量的貨幣基金失之交臂,這似乎有點魔幻。對于雙方來說,400萬都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,然而,對“態度”的較真,某種程度上是對項目未來主導權的爭奪。
與滬上某基金公司不同,天弘基金姿態放得極低。天弘基金方面的談判代表周曉明,被授權“便宜行事”,要錢給錢要人給人,鐵了心來抱大腿,絲毫不介意被當成備胎。當然,這在后面被視為一種魄力,要知道,天弘基金2012年還虧損了1535.50萬元,還在溫飽線徘徊。
故事的發展,大部分人都知道了。在上線之后,天弘余額寶像吹氣球一樣迅速膨脹,短短幾年就突破萬億,甚至一度達到1.67萬億,2018年管理費高達44.19億元。
進一步說,余額寶對于支付寶的意義,顯然不止于賺點小錢,更大的意義是找到了打開理財魔盒的鑰匙。
動了誰的奶酪?
在余額寶初露崢嶸的2014年,曾有人形容“余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”。
余額寶在成立之初,并不能說完全合規,其中最為典型的搞法是對基金收益的宣傳。不僅互聯網上滿屏是“寶寶類”產品的七日年化收益,連傳統媒體也紛紛去湊熱鬧。對比有司彼時對于基金宣傳的管理口徑,野蠻生長的形象頗為鮮明。
然而,說余額寶是“吸血鬼”,就未免有點不著邊際了。作為一只貨幣基金,天弘余額寶的投資運作并未出現過違規?;氐嚼适袌龌拇蟊尘埃y行坐地吃利差,并不是天經地義的ZZ正確。
余額寶動了銀行的奶酪,確實是事實。彼時貨幣基金的收益極高,巔峰時期的七日年化收益曾經在6%左右,與活期存款的年化利率相比,相差一個數量級。加上彼時寶寶類產品大多都支持“T+0”,流動性絲毫不遜色,引發了一輪“活期存款搬家”。
商業銀行曾經幾乎壟斷了基金銷售渠道,十年后卻不得不接受與互聯網渠道分庭抗禮的現狀。如下圖所示,公募基金銷售保有量的最新數據顯示,TOP3中已經出現了兩家互聯網公司。互聯網平臺過去十年一步步蠶食其份額,現在已經有挑戰龍頭之勢。
但如果復盤其參與公募基金的歷史,可以用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爭”來形容。
商業銀行曾經在基金銷售領域占據統治地位。如果看紙面實力,銀行“拿著望遠鏡都看不到競爭者”,銀行有海量的存量客戶、數以萬計的網點、天然的信任感。此外,與基金公司也合作多年,先發優勢明顯。
然而,將買賣基金當成了一錘子買賣的,正是銀行。在移動互聯時代,各APP廠商絞盡腦汁,希望用戶能多停留,為了所謂的“用戶粘性”,不遺余力。縱覽大部分商業銀行的app,大多還是聚焦交易功能,或者所謂的轉化率,卻沒有像樣的賬戶管理。
試問,像前文找那個自制Excel表格看損益的基民,如何能對商業銀行的APP愛得起來?金融脫媒是一個古早的話題,很多互聯網大佬都放過話。互聯網方興未艾之時,比爾?蓋茨曾經放言“傳統銀行若不改變,則將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?!被ヂ摼W大佬放狠話的傳統,也在國內得到了繼承,后來就有了那句經典的“銀行不改變,我們就改變銀行。”
至少在基金銷售領域,商業銀行再也回不到過去。
大象的反擊
起了個大早,趕了個晚集。這幾年資管蛋糕一天天做大,銀行市場地位卻搖搖欲墜,寶寶難免心里苦。
客觀來說,商業銀行最近二十年也在IT方面投入巨大,可以看到努力與掙扎。但如果從用戶的視角來看,讓人滿意的銀行APP卻并不多,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。
2022年是一個極為奇特的觀察窗口。熟悉國內互聯網歷史的朋友都知道,中國的互聯網商業與2003年有不解之緣,OTA的崛起與電商的啟航,都與階段性宅家帶來的習慣改變有關。而在2022年,不少城市也經歷了類似的試煉,從未網購過的老年人也開始嘗試線上支付,各類業務都在嘗試通過手機屏幕一站式完成。而這段經歷對資管的線上業務,無疑也是一次壓力測試。
一般來說,嘗過了腥味的貓,不會再滿足于吃糠咽菜。
無疑,像ATM機這類設備,目前還是類似于基礎設施一樣的存在。但我們要記住,很多基礎設施也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。譬如,目前大街上還有密集的電話亭,已經乏人維護。要知道,20年前要在大學附近找到不需要排隊的電話亭,并不容易。
商業銀行實力的下滑,主要并不在于資本和商業模式,而是所謂的“脫離群眾”。始終愿意去網點辦事的,以老年人居多。年輕一代不僅僅很少去線下網點,對于商業銀行的天然信任感也遠不如老人,這是未來或許會面對的一個更大挑戰。
在互聯網巨頭加入理財之戰的初期,也有人認為,互聯網金融浪潮為銀行提供了一種新的轉型思路。其邏輯是:銀行并未缺席之前的信息技術變革浪潮。商業銀行經歷了三次技術變革浪潮:第一次是銀行電子化;第二次是銀行網絡化,網上銀行逐漸成主流;第三次是移動端轉型,聚焦長尾市場。
事實上,路人甲對銀行的前兩次“升級”感同身受。2001年農行麓山南路支行有個明星柜員,人家辦理一筆取款的時間,她可以辦三筆。于是出現了一個奇特的場景,她的窗口后面排著雙倍的人。而在ATM機普及之后,排隊1個小時取錢的盛況不再。而在網銀普及之后,接觸現金的頻率更是明顯減少。
然而,這第三次轉型,卻遭遇了不少尷尬。其中最為致命的是第三方支付的崛起,如今哪怕是去第8線的小縣城,買個東西都是移動支付,街邊的小攤販,都知道弄個收款碼。而當第三方支付成為主流之后,銀行就有點落寞了,試想,你在街邊吃完一碗冰粉,攤主等著你WX或者ZFB掃碼,你大吼一聲:拿pos機來,我要刷信用卡!或者說,給我一個賬號,我馬上XX銀行app轉賬給你!老板會怎么看你?
與基金第三方銷售類似,第三方支付其實也有上百張牌照。但這兩個行業,明顯都有贏家通吃的特點。頭部兩個寡頭大塊吃肉,腰部幾家能喝點湯湯水水,剩下的就只能吃土了。
其中的邏輯也不難理解,從用戶的角度出發,不太可能手機里裝幾十個金融app。于是,一站式能搞定大部分需求,就成為了多數人的需求,自然而然會不斷走向集中。沒趕上趟的,往往會離頭部越來越遠。
沒有硝煙的戰場
如果能穿越到10年前,商業銀行的優勢十分明顯。
譬如,2013年年報顯示,宇宙行擁有4.3億戶個人客戶,并擁有其詳細的交易信息。4.3億什么概念?可以進入世界人口大國TOP3。
當然,宇宙行也很重視IT投入,譬如2015年IT投入為50億,2021年已經飆升到了260億。值得一提的是,銀行的IT投入的主要方向,并不在于APP的升級。但從大的數字來說,商業銀行打的也是富裕賬,只是錢的花法不太一樣。
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螞蟻金服(支付寶),2015年的凈利潤為48.75億元。或許會有人說,這個體量也很牛了,這是巨頭之間的PK,沒有逆襲的懸念哇。別急,在拿到基金銷售牌照的2012年,東方財富營收2.2億元,凈利潤3700萬元。到了2013年,營收搞到了2.5億元,利潤卻只有500萬元。
凈利500萬的與凈利2630億的近身肉搏,結果會如何呢?
然而,正如上圖所示,東方財富在十年之內,公募基金保有量數據已經超過了宇宙行。此外,和支付寶擁有移動支付這個相關性極高的流量入口不同,東方財富的先天稟賦并不高,甚至流量在財經細分領域也不如新浪等門戶網站。
能夠留存下來的才叫流量,要不只能是流水。經過幾年的廝殺,不僅是曾經掌握國內互聯網流量牛耳的某度,另外一個移動支付巨頭,同樣錯失了過去幾年公募基金銷售的盛宴。而先天稟賦偏弱的東財,卻穩穩占據了一個寡頭的位置。
用一個APP與上萬個網點PK,十年前還似乎是神話,現在卻成為了現實。在公募這塊規模已高達26萬億的蛋糕上,互聯網平臺咬了一大口。
在細分領域的精耕細作,無形中筑起了護城河。而中信建投一份研報表明,2022年東方財富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8.63分鐘,在同類app 位居前三。東方財富APP的“上癮模型”搭建完備,從用戶的引流、留存到重復投入,都不是無的放矢。
對于商業銀行來說,更大的危機來自于時間。目前公募基金銷售的通常說法是:互聯網渠道戶數多,但客單價低;商業銀行戶數少,但很多都是高凈值。
在路人甲看來,所謂的高凈值,或許無非是時間的障眼法。年輕一代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,相對來說更容易接受新事物。當然,從財富積累的角度,目前老一輩更有錢,從某個“六個錢包”的理論就可見一斑。
然而,10年后呢?20年后呢?變化才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。
被神話的高凈值
差異化競爭,是互聯網平臺的最常見煙霧彈。一般都是這么說的:銀行做高端、平臺做長尾,互補。
這個說法,能幫中間業務拉胯的銀行找到一個借口,實際上卻于事無補。頭部大行擁有幾萬個網點,這是私人銀行的配備么?幾億個戶頭的體量,恰恰天生與零售業務相匹配。
基民是一群什么樣的客戶?大家都知道,公募基金銷售的主戰場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?;痄N售業務的停滯或者退化,是失去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標志。通過草根調研可以知道,商業銀行正在失去一批優質零售用戶。
中高端客戶,本身并非無源之水。很直接的一個例子,余額寶中就有長期持有“2億+”份額的持有人,這位土豪算高端還是低端?如果認為土豪就只能私人銀行和信托,出行必須私人飛機,那是刻板印象。誰說土豪不能坐高鐵用拼XX?所謂財務自由不僅是可以用得起什么,什么都可以用才是自由。
銀行的一部分高端客戶,譬如私人銀行客戶,確實會享受到更為個性化的服務。那么問題來了,這些人就不需要靠譜的賬戶管理?
有趣的是,對于商業銀行APP的吐槽,似乎正在減少。以往幾乎兩年就能看到爆款熱帖,譬如,2015年可以看到“各大YH的APP體驗為何這么渣?”;2017年則是“為什么YH的app做的那么爛?”其中最有趣的還是2019年這條“為什么YH的app都這么垃圾”的帖子,正文僅40個字,卻有662條評論。
從評論里,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太被關注的角落,而這個角落,或許藏著行業興衰的密碼。其中一家被cue得比較多的商業銀行,它本來也是號稱定位于財富人群,卻一路走馬圈地,站到了公募基金銷售的C位。
基民只想要有個好用的APP,who cares提供的是銀行、互聯網公司、行業協會抑或有司?!
話說回來,路人甲竊以為,與以前YHapp遭遇的瘋狂吐槽相比,目前的安靜反而更為可怕。
以上就是關于拿著pos機能上飛機嗎,誰拿走了手機屏幕里的26萬億的知識,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拿著pos機能上飛機嗎的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