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上有很多關于鄰居刷pos機,2020年計劃全面盈利的知識,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鄰居刷pos機的問題,今天pos機之家(www.www690aa.com)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,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!
本文目錄一覽:
1、鄰居刷pos機
鄰居刷pos機
便利店加生鮮的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。
日本的永旺、7-11,德國的REWE to GO、EDEKA,英國的TESCO express,美國的SAFEWAY、Whole Foods、amazon go等都積極引入生鮮品類,取得了不錯的成效。日本6萬余家便利店,單店日均銷售在3至4萬元人民幣之間,其中鮮食占比在40%左右。
臺灣全聯社最新一代店,店內有鮮魚加工間,現場烘焙間,咖啡休閑區。提供熟食、沙拉菜、現培面包,熱便當等,更新鮮而且帶溫度。如今全聯社只要新開一家店,周邊的便利店就“哀嚎一片”,因為同樣方便,但全聯社品項更多、價格更便宜、服務更好。
生鮮品類的加入,使得傳統便利店與社區生鮮超市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。國內便利店一直都在不停地升級改造,就目前行業發展情況來看,要持續壯大,那么,生鮮轉型可能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。比起其他便利店在銷售生鮮上的“淺嘗輒止”,好鄰居的變化顯得大膽許多。
好鄰居目前在北京有三百余家店鋪,好鄰居CEO陶冶稱,升級改造后的2.0類型店鋪中,綠標店(社區型)30余家、紅標店(商務型)50余家,生鮮類品項在120-140種之間,生鮮占比40%+,毛利率在32%上下。2019年好鄰居推出全新店型CVS++(餐型店),內含小食堂等特色小食加工間,單店日均銷售額1萬余元,鮮食占比超過50%,毛利率超過40%。會員數量200萬人左右,重度用戶占比約為30%。人群覆蓋范圍廣,綠標店內最典型用戶是年輕寶媽,40歲上下的人群,粘度非常高。
《商業觀察家》日前專訪了好鄰居便利CEO陶冶,以期從好鄰居的變革之中,了解便利店生鮮、鮮食業務發展可能。
早前,《商業觀察家》獲悉,按照目前的情況,2019年,好鄰居的虧損會大幅縮窄。
陶冶則表示:“其實上個月,我們已經做到店鋪總和盈利,明年應該是全面盈利。帶生鮮的綠標店則是單獨核算?!?/p>
一
foods&service
“鮮食”和“生鮮”是兩個概念。鮮食是標品,即食性的熟食,如午餐肉、便當等;生鮮是非標品,需要烹飪加工的食材。
在中國,所有的食品稱為食材,生鮮超市銷售食材原料,未經過加工。而在國外,則認為foods=service,食品等同于服務?;蚴遣恍枰偌庸ぃ苯蛹訜峒纯?,或是通過簡單的烹飪即可食用,方便快捷,都是精裝菜為主。例如家樂福express的凈菜(免洗菜),永旺My Basket的精切肉、食材套餐等,讓顧客吃飯更輕松,更省時間。
好鄰居要攻克的是便利店+服務型生鮮的模式。
但中國至今的消費還很傳統。從早期開始中國人就是買食材回來烹飪,或家中有老人、或自己有時間、或三線城市還有大量的做飯習慣。
但目前的趨勢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、居民收入越來越高,人們更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做別的事情,所以我們看到便利店、超市餐飲化,餐飲外賣化。
這種情況下,食材更多就是服務。
大賣場是一周一次,超市是一天一次,便利店是每餐一次,一天三次的生意。面對后工業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消費者,好鄰居理解的便利店的核心是解決“吃”的問題。
第一,不是讓顧客“吃”更輕松,而是讓顧客生活的更輕松。
現代年輕人對吃的態度分兩種。一是嘗鮮,二是快速果腹,省下時間去做感興趣的事情。
第二,唾手可得的服務響應。
現在與過往不同,年輕人除了自己特別心儀的產品外,很少會去囤貨了,都是需要時再買。
第三,融入社區。
便利店只有融入社區,同社區生活融為一體,才能有更長遠的生命力。
二
環境
中國的市場現狀很復雜,具有以下特點。
第一,全世界最多元化、最難伺候的舌尖。
因為熱餐飲食習慣,中國人口味復雜,天南海北,各地有各地的特色。
第二,不同的城市發展進程和區域食品產業鏈。
每個城市,包括同一個城市的發展進度都不同,區域的食品供應鏈情況也不同。例如上海有很多完整的加工食品的供應鏈,北京相對就要差一點,而三線城市基本還不存在。
第三,中國的居住形態同國外也不同。
國外基本上是市內以街區為主,郊區以社區為主,而中國以小區為主。
中國的街區(老城區)人口比較疏散。上海相對好一點,北京尤為明顯,二環之內的住戶很少,街區甚至都快要消失了。
社區是指有一定共通語言的區域。在美國是一些小鎮,在中國是大院,比如說新華社大院,工廠大院,相互都認識。
而小區,全世界都沒有中國這般規模的。新蓋一棟樓,把人都邀到里面住,互相不認識,但密集度很高。
第四,人群定位復雜。
消費主力軍X一代(高峰一代,主指80后)和新生軍Y一代(互聯網一代,主指90后)部分重疊;以及黃金一代(主指60后),改革開放時參加工作,他們是有資金,消費意識也很先進的一代,退休后有大量的時間去打發,有大量的金錢去花費。
第五,互聯網和“新零售”的因素。
互聯網更多的問題在終端。好鄰居曾經做O2O(到家業務)因為流量問題暫時擱置。陶冶認為,新零售模式偏向于犧牲資本換規模,好鄰居選擇靜觀其變,更偏向于實業。對好鄰居而言,線上業務只是對門店業務的一個補充。
除外部因素外,也有內部困境。好鄰居在轉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不會做生鮮。比如菜、果、肉三項,不同于和工廠合作。工廠只要按訂單持續生產,出來的東西是標準化的,而生鮮每天供應的產品是不同的。今天因為某些原因山東的某樣菜換成了河北的,顧客一吃味道不一樣。像這一類問題,只有不斷試錯積累經驗。
三
探索
面對這些情況,好鄰居做了以下三件事。
一、區域集約供應鏈支持的多店型覆蓋,密集滲透。
北京從國貿向南十公里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。雖同在一座城,但要同一個店型去覆蓋卻做不到,所以需要區域的集約,因地制宜。店鋪會根據所在地域人群、生活方式等差別性而存在。
陶冶稱,目前好鄰居開店對地區不是特別挑剔,更多是看競爭。如果周邊有完整的菜市場或農貿市場的話,相對而言業績會差一些,但總體可以接受。
比如,好鄰居北京車公莊地鐵口的店對面就有一個農貿超市,背后又有一家幾百平米的菜市場,競爭一直存在,但這家店日平均業績也做到了2萬元左右。
另一方面,用戶基數和房租成本。好鄰居力圖實現坐標位置直接覆蓋1500戶居民的區域就可以開新店。目前,店鋪最大的挑戰是房租,好鄰居開店的速度不算太快,更多是在慢慢做舊店改進。
關于平衡資金與擴張關系的問題,好鄰居認為這是投資效率的問題。比如別的企業花費一億元開一百家店,好鄰居希望一個億開兩百家店,這是做多店型的根本考慮。
寫字樓的店就開餐型店(CVS++);相對用戶數好一點的區域,好鄰居就開2.0的店;街邊店,就選擇1.0的店;社區內的店,就開成生鮮綠標店,讓不同的店型在好鄰居體系內,能發揮最大的效益。這樣店的培養成本就很低。
陶冶稱,在北京的開店效率,好鄰居是友商的3-4倍。
擴張模式上,好鄰居更偏向于加盟,主導權和控制力不是核心問題,核心問題是讓加盟者增加收益?,F在開店依然是加盟和直營在并舉,但長遠的角度來看,依然是加盟為主,直營為輔。
二、技術驅動的零售。
技術讓原來很多分散執行、不可行的事情變得可行。
好鄰居原來的數據源系統是面向功能的數據結構,是把信息保存下來,如今是面向產品、顧客的知識工程,是將信息解讀成知識存下來。如此便可計算,而可計算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步。
用本體(Ontology)方法論來建立門店知識結構和存儲記憶,創建獨有的數據倉庫,建立基于知識圖譜的便利店智能化數據中臺,借助數據庫,圖譜知識表達、分析、智能管理。
具體到門店而言。
首先,是顧客前臺自助結賬。
收銀POS、AI自助結賬設備,無人店技術方案打通,有人店同無人店間無縫切換,有效控制人工成本。
其次,物聯網前端檢測收集數據。
在店內增加各類傳感器,溫度,電力,監控,還有一些智能的部署。通過物聯傳感器采集門店的實時數據,幫助門店進行運營。
比如實時溫度、電力監控預警AI智能部署、管理陳列、顧客在店內行為數字化、排面的銷售動向,即不同的位置同一產品的銷售情況等進行提醒和管理,大量的取得門店的各種信息和狀態。將店盡量的數字化。
再者,Xbrain系統架構,軟硬件一體化的便利店智能操作系統。
監控中心員工在系統的幫助下幫助前端店鋪運營。
監控中心做三件事。
第一,前場高度數字化;
第二,前后場實時互動;
第三,做“可運營”的門店,簡化前場運營。
例如在中午時分,店內的電載容量接近飽和,監控中心提醒門店,將某臺設備臨時關掉來騰出電容量。
或者下午五點鐘時,某家店的三明治還剩下25個,有滯銷風險,便提前通知門店,門店做出應對策略,將三明治處理掉。
再或是在高峰時段,關東煮一份都沒銷售,那可能是兩種可能,第一是店內沒做,這是管理上的巨大失誤,另一個是設備的出現了問題,及時上報修理。
監控中心對門店業務支援和工作下發訂貨、檢查、新品指導等,后臺幫助門店進行業務支援。例如新員工入職,業務不熟練、店長不在店等情況,店員只需要看引導便可。
監控中心算法精準訂貨逐步替代門店訂貨作業。訂貨系統含有自動訂貨和輔助訂貨。常溫商品基于AI自動訂貨;生鮮商品,基于客流預測的總部輔助訂貨。
監控中心幫助單店進行品類診斷,對比標桿,分析品類和單品效率差距。
例如調度上月,上周的數據做比對、看虧損,尋找虧損原因,需要做怎樣的補救措施;或找出下一個月該設定的目標和完成情況,讓督導和店長工作具體到可執行的細度。
通過系統幫助店員把工作完善起來,一切盡可能數字化,簡化前端的運營,幫助門店把瑣碎的事情管理起來解放門店,讓門店專注服務。
最后,經營商品和經營用戶。
好鄰居的生鮮定位本質上不是生鮮,而是是增加了生鮮的便利店。店內有蔬菜、水果、肉類,同樣還有各種各樣的包裝食品。
門店做社群運營,后臺有專人負責。促銷發布、客服投訴、早市菜票、周末拼團、群接龍、產地直發、每日晚餐預定(半成品)、周末集市、海鮮水產現殺現切配送。陶冶稱,現在單群能做到每周1萬+銷售額。
營銷自動化工具。系統通過一系列數據指標和對比分析及時跟蹤當日數據情況,第一時間掌握客流動向。按照不同屬性維度和時間范圍,了解客流的趨勢變化,后臺用戶分層、標簽管理,借助標簽集合,進行綜合畫像,實施自動化精準營銷。
四
競爭
盒馬、永輝、7fresh紛紛加碼針對社區場景的生鮮小業態,社區生鮮還有蘇寧小店,每日優鮮等線上渠道加入,再加上本就存在的7-11、全家等便利店等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,好鄰居如何應對?
與傳統便利店比,生鮮被定義為好鄰居最大的比較優勢,前者難以進入社區。
與個體超市、社區超市相比,好鄰居則力圖要做到產品更新鮮、更有檔次,店內帶有具備餐飲營業執照的加工區。
同線上渠道比,好鄰居的優勢是成本和時間,顧客下樓就能買得到。陶冶認為,線上渠道雖有送貨上門的服務優勢,但顧客也失去了自行挑選心意產品的權力;另一方面,好鄰居的產品現做現賣,新鮮的同時帶著溫度。
同連鎖商超比,好鄰居管理上力圖做的更加簡潔化。陶冶稱,好鄰居帶生鮮的綠標標準店,店員數一般在12到13個人,有更復雜加工項目的個別店的員工數會更多。紅標店一般則在7-10人的員工數配比。大部分社區連鎖超市(500-1000平米),一般是20-30員工數配比。
紅標店
“優化人力得益于兩個部分,一是供應鏈的建設,二是后臺管理系統和主IT系統的建設?!?/p>
供應鏈方面,好鄰居供應鏈的建設主要想法是讓前端盡量的簡單下來。
半成品在門店制作雖然銷售效果不錯,但是太消耗人工。做食材是鮮的,但想保持衛生相比熟食難度要大許多。
例如水果,消費者購買是要直接入口吃的。不像熟的,高溫加熱自然滅菌,但是鮮的不能加熱,衛生處理的難度要遠遠高于熟食。這部分好鄰居仍在做,但還在尋求合適的加工企業。
好鄰居希望對在售產品逐漸標準化。
希望提供的半成品是工廠做好的,并且幫助門店設計好如何加熱、拌制等,門店不需要生鮮運營專員、刀手、面點師、廚師等專業人員,普通的店員按照工作流程去操作就能執行。
成本方面,好鄰居目前生鮮類的包裝比例不太高,主要由店員打理包裝,目前這塊成本不算太低,但陶冶認為在可接受的范圍內,相對于食材的損耗而言占比很小。
生鮮的損耗率差別很大,跟銷售有很大關系,陶冶稱,好鄰居生鮮的平均損耗率為3%左右,由此,綜合下來毛利率最低的門店大約在24%左右,業績好的門店在31%到32%之間。
人工成本主要靠技術和供應鏈的搭建來節省。例如監控中心一名員工兼顧20到30家門店,可將門店人員成本節省下來。
供應鏈方面在試水降低成本的方法,但陶冶認為供應鏈的投資比較大,目前的模型還沒有思考。未來想要做一個更加符合經營模式的供應鏈管理后臺。
好鄰居在成本上,包括銷售、物流、貨品、人員等各個方面都在把控,但核心的重點是在后臺設計上流程和用IT來幫助維持穩定性。
陶冶稱,目前的一些改造升級,效果還是不錯的。
通過AI識別分析客流,綠標店與紅標店比較,女性顧客增多,占比超過55%;45至60歲之間顧客占比增加。中年女性增加。因此,大幅提升了生鮮、日配、面包、百貨等品類的銷售,面食類速食初步成功上線,推高 了“吃”的體驗,并提升了毛利。
陶冶稱,升級后的好鄰居店鋪生鮮占比由原來的15%升至48%左右;單店日均銷售額由原來的1萬余元增至2萬余元;客流量上升60%左右;客單價平均上漲3.5元;毛利基本維持在32%上下。
五
未來
好鄰居未來只做小店。
陶冶認為,店在于店型,買什么取決于店型,零售的核心在這里。用什么樣的產品跟顧客去對話,就是掌握店型,店型的研發是精髓。另一方面打造一個適合的供應鏈去讓店型更高效。
好鄰居計劃先做北京市場,未來會往三線城市發展,跳過二線。主要是因為好鄰居店型的變化能力比較強,有系統支持,知識數據分析等,適應性比較強。三線城市之間的差異性會更大一些,希望以現有的身段在三線城市走出一點不一樣的路。
好鄰居同目前一般做生鮮店的方向不太一樣。大多數生鮮店目前還在解決食材(初級農產品)的問題,好鄰居想解決“吃”的問題,更偏向于鮮食和半成品這一部分。目前好鄰居鮮食有25%的銷售占比。
對于純粹的生鮮,首先,好鄰居認為競爭很激烈,任何一家個體店目前的表現并不比連鎖店差,而且還有許多同業在做。
其次,好鄰居認為未來的趨勢,顧客偏向于不做飯。好鄰居對于銷售食材不是特別關注,食材要銷售,但更多是一種服務。
好鄰居以后會更加偏向于休閑、佐餐類加工食品,回家不用動刀不用動廚?,F階段重點是規劃面食為主,肉食熟食類目前正在試水,而半成品對工業條件的要求會更高,會晚一點時間推出。
以上就是關于鄰居刷pos機,2020年計劃全面盈利的知識,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鄰居刷pos機的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!
